要做便做,更无等待,非健不能也。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本来说的是开始亨通,占之出行利牝马,君子出行先迷路后找到主人,是一个很具体而平常的事,然《易传》将乾坤文辞释为哲学意义的话语。孔子对于史巫易学做过概括:赞而不达于数,则亓为之巫。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道家创始人老子做过史官,古代史官掌管卜筮的书,承担卜筮之职责。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三、儒家易学创新的现实意义 观象玩辞和立象尽意是内涵现代意义的两个不同层次而又相互关联的易学解释的理路与方法。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故今本《易传》包含两种易学研究方法和理路:一是观象系辞观象玩辞。段注为屋最高处,指宇宙最高处。
当下易学界大致分为两种研究方法和学术倾向。至王弼用老庄解,后人便只以为理而不以为卜筮,亦非。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如《文言》指出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易传》这两种方法和思路之所以在易学解释上行之有效,其关键在于作为儒家最早、最系统的解释《周易》古经的著作,其成书距离《周易》成书较近,【1】作者深谙《周易》古经所处的历史环境和话语系统,因而其许多解释更接近《周易》古经本义。儒家以德义为内容的易学是在传统的巫史易学基础上形成的,求亓德是儒家易学研究的目标。
22梁启超认为,清儒著述因避触时忌而不谈经世致用,皆为学问而学问,所治之学大部分是无用之学,故而最终导致了晚清汉学的分裂和衰落。见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7页。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10】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故通过学习,及时进行德性修养,具备丰富的智慧,方可取代卜筮。《易传》以阴阳为核心的天道观,主要继承了道家的理路和传统。一是偏重于义理哲学的解读,以通过新的话语系统阐发易学思想和建构易学体系为学术目标,认为专于文字训诂探求易学之本意,是舍本趋末。易学正是在尊重易学文本传统的基础上,实行种种方法或理论创新,才形成中国、东亚乃至世界生机勃勃、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大易文化。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10】咸卦上兑为柔,下艮为刚,柔上而刚下,有二气交感以相亲之意。
……至于帛书《系辞》‘大极原作‘大恒,则更具原始道家的哲学意蕴,这概念出于老子是无疑义的。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易传》从今本六十四卦符号出发,将六十四卦符号排列解读为自然界演化过程,即从自然界万物到人、家庭、社会和礼仪形成过程,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卦符非覆即变、相因和转化,阴阳之道贯穿终始,最终形成人和社会及其道德礼仪。卜筮意义下的卦爻符号,是筮占活动中的记号或标识,其意义通过附在这些符号之后的文辞而表现出来。【9】 《彖传》将乾坤卦文辞解释成天地阴阳合德、天生地养生成万物的过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周易正义》曰:幽者,隐而难见,故训为深。15 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89、386页。一、两种易学解释的方法 中国古代经学,大致上分为汉学与宋学。
如《彖传》认为,归妹卦象符号具有天地之大义的归妹之意蕴:归妹,天地之大义也。《系辞传》提出易道,无思也,无为也也与老子学说相关。
【7】然而,脱离卜筮语境的易文本卦爻符号,则完全恢复其世界普遍意义。这里的变通实质上是指秉承传统而进行的发明创造,也就是今日所谓的在文化、制度、科技等方面进行创新转化与创新发展。
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以《系辞传》为例,《系辞传》的天道观,是通过整合道家思想而建构的。17林忠军:《孔子儒学视域中筮占观》,《学术月刊》2012年第12期。又如西方荣格以易学建立心理学,这为我们当下重新思索易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提供了现成的模式,其他领域也是如此。【16】虽然《老子》之书未言《周易》,但老子做过掌管包括卜筮类在内古文献的史官,若说老子未读过《周易》,是不合情理的。
4 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8~302、324页。【14】这种男女、夫妇、父子、君臣先后上下之序、人伦之礼,一致而贯通,体现天道的原则。
前者长于文字训诂,以探求经典文本本义为旨归,即陆九渊所说的我注六经;后者注重义理阐发,借助于文本解释,着力表达解经者个人悟得的深层意蕴,即陆氏所谓的六经注我。巫史易学是易学的传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此言易文本之象是圣人观阴阳之义而成,即义理先于象,象本于义理而成,以象寓意。
老子指出:道常无名,朴。从现在看来,这两种做法皆失之于偏。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彖传》根据卦象和读音,训离为丽,训咸为感,然后引而申之,解读出天地万物相依附、相感应等诸多道理。
太极、大恒虽然文字意义有一定差别,但在《系辞》和先秦道家著作中,皆用为宇宙本体,【11】应该与道是同等概念。遵循观象玩辞,以象数兼顾训诂的汉学易方法解读易学经典,还原其本义,这是易学文化的传承,是易学研究的基础,在易学研究中不可或缺。
历史上任何一种易学思想都是迎合时代需求而形成和发展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易学家对于易学独特的理解和解释。对于这个问题前贤透过易学研究早就有所警示,如朱熹提出易学研究不能停留在卜筮象数,也不能言义理而遗象数:易本卜筮之书,后人以为止于卜筮。
再次,《易传》以偏于天道的象数以明人事。【17】 其二,道家思想与儒家互动,对于《易传》影响至深。